清朝末年a股有杠杆吗,有这么一位大诗人,他在游历山川的时候写下一首“马屁诗”。
没想到这么一首“吹捧诗”,竟然得到世人的称颂,名垂千古。
有人知道是哪位大诗人写得哪首诗吗?
书香世家这位大诗人叫做龚自珍,是清朝难得的几位大诗人,我们曾在小学课本上学过他的诗篇。
其中一句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,直接让他的名字烙印在我们心里。
比起他的诗作,他的人生也是颇为精彩。
展开剩余91%龚自珍出生于书香世家,而且他这个“书香世家”是不容他人质疑的书香世家。
因为他家真的是满屋藏书,是清朝出了名的藏书之家。
而且他的祖父就是“大文豪”,年纪轻轻的就考中进士,并且做到了内阁中书,还在军机处担任要职。
而他祖父的两个兄弟,那也是文采斐然,同样官至高位。
不止是他祖父那一代人才辈出,就连龚自珍的父亲也是高中进士,再度被封内阁中书。
后来,龚父还在南方担任过知府和按察使,监管百官。
除此之外,龚自珍的母亲也是一代大才女,她在历史上也曾留下过许多著作。
同时,龚自珍的外公还是清朝大文豪——段玉裁。
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龚自珍将继承“龚、段”两大家族的优秀基因,成为名震天下的大文豪。
众人对龚自珍的期待如此,龚自珍对自己也是如此,他希望自己至少可以达到父亲的高度。
自龚自珍出生后,在母亲的倾心教导下,他日夜伏案苦读。
可能是龚家的藏书太多了,龚自珍每日最少要读上万字古籍,还要精熟其义。
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下,龚自珍四、五岁识字,六、七岁读经史,八、九岁读四书,十二岁就练习写诗作赋。
在祖父、父亲、母亲和外公四人的轮番教导下,龚自珍的涉猎范围非常广。
他不但精通经史子集、古籍典故、古今官制,他还熟读医药学说、金石之学、目录家谱等偏僻学识。
在同龄人背诗练字的时候,十三岁的龚自珍就根据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,写下了名篇《辩知觉》。
在当时,很多人看到这篇文章,他们都认为这篇文章可能是龚自珍外公的代笔。
可在两年后,龚自珍直接向世人甩出了独属于自己的诗集,狠狠打了众人的脸。
就这么一位顶级天才,为什么在清朝官场上看不到他的身影?
屡试不第说起来可能有人不信,龚自珍出生在这么一个书香世家,祖父和父亲还担任过科举的主考官,但偏偏屡试不第。
可能有人觉得是因为清朝末年的科举太难,这才导致龚自珍频繁落榜。
其实吧,就是一个小小乡试,龚自珍都考了八年。
他十八岁那年,就因为声名远扬直接参加了京城举办的乡试,可惜名落孙山。
在经历第一次考场失败后,龚自珍并未气馁,而是回到家中日夜苦读,希望下次能一雪前耻。
没想到,在三年后乡试中,他再度落榜,同年妻子还因被庸医误诊,遗憾身死。
接连两次打击,这让龚自珍消沉了一阵子。
在护送妻子灵柩回老家的路上,他有感而发,写下数篇名作,一度引发世人讨论。
没想到在安葬妻子后,曾日夜教导他的祖父,竟然也因为一场重病撒手人寰。
在经历过两度落榜,守孝两年后,时隔八年的龚自珍再次走进了乡试考场上。
而这一次,他在考试中旁征博引,立意独特,成功取得了主考官的青睐,获得了举人。
虽然得了举人头衔,但龚自珍并未为之高兴。
毕竟作为一名万众瞩目的少年神童,居然在二十六岁才考中举人,实在太丢人了。
而且第二年春天就要举行会试,也就是全国大考——春闱。
为了准备这次考试,龚自珍伏案苦学,日夜不休,只希望能在春闱中拔得头筹,证明自己的“神童”并非虚名。
而春闱的结果,可谓是意料之外,又在情理之中,因为龚自珍再次落榜了。
之所以说“意料之外”,是因为龚自珍觉得自己学识已经非常出众,如果乡试不第是因为自己文章不符合主考官心意,那会试考的是学子的真才实学,自己没道理落榜。
可在其他学子看来,龚自珍的落榜是在情理之中的,因为他们发现了龚自珍最致命的缺点。
在古代科举考试中,比起文采和学识,阅卷官最先关注的是“字迹”。
因为古代没有打印机,更没有键盘,无论是撰写旨令还是上疏陈言,都得百官亲笔书写。
因此,科举考试的第一项审核标准就是字写得漂不漂亮。
字写得不好,学识再高,文采再好,那也是白搭。
偏偏龚自珍字写的很潦草,经常被主考官评价为“不入流”。
并非龚自珍认识不到自己这一缺点,而是他实在改不了,他甚至请书法大家来家中授课。
可当龚府下人都能写来一手好字的时候,他自己偏偏学不会……
游历山水龚自珍自己也想不通,他父亲和祖父都写得一手漂亮的馆阁体,母亲和外公一手书法也是臻至化境。
可偏偏不争气,自己就是写不好字。
在两度落选后,朝廷觉得他文采不错,便特例选拔他为内阁中书。
在入朝为官后,他靠着出众的记忆力以及博览群书的学识,很快赢得一众同僚的欣赏。
为此,很多官员都想提拔他,可惜他只有举人之名,没有晋升途径。
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,龚自珍就像一只打不死的“小强”,开始疯狂的参加会试。
可三年又三年,转眼十八年过去了,龚自珍年近半百时依旧无法考中进士。
在这样的打击下,龚自珍开始醉心诗词,不再执着于官场。
虽然不再参加科举考试,但他依然关心朝政和天下大事,接连写下多首忧国忧民之作。
闲暇之余,他也开始游山玩水,广结天下好友。
有一次,他在游历三山五岳时,遇到当地知县的接待,心中十分感激。
为此,他模仿李白的《送汪伦》一诗,为其写下一篇诗词,名为《投宋于庭翔凤》。
在这首诗中,前面两句比较寻常,他夸赞对方是三山五岳的东道主,还收藏着大量古籍,学识很高。
第三、四句中的“万人一握手”和“衣袖三年香”,直接将这首诗抬到了它不该有的高度。
因此,很多人将这首诗称为千古第一“马屁诗”,其实这有些过于夸张了。
就像李白赠与汪伦的诗作,都是用简单的字眼,表达了对东道主的感激之情。
诗词本就是日常之作a股有杠杆吗,哪能篇篇苦大仇深、立意高远,像这种贴近生活的诗作也颇为有趣。
发布于:山东省